行星的热力结构取决于它们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量,内能的释放,以及极光能量。
Equilibrium Temperatrue, Effective Temperatrue, and Internal Heat
一个旋转行星
的平衡能温度$T_{eq}$, 可以由Stefan-Boltzmann law计算得到:
这里,$S_i$是太阳短波辐射通量, $\alpha$是短波反照率,$\sigma$是Stefan-Boltzmann constant。
这是通过热辐射和短波辐射的平衡关系得到的:
这里要注意长波热辐射是全球面积分的,但是短波接收只有向阳面的星球截面积分。
如果这个行星不自己发射能量,那么,它的有效能温度$T_{eff}$等于它的平衡温度; 但是如果这个行星拥有一个内部的热源(Internal Heat),其自身会释放一部分能量。那么它的有效温度就会大于平衡温度。
行星总热能是所有波长热辐射的积分:
Source of Internal Heat
类地行星实际上不具有内部热源,相对于他们接受的太阳能量而言。但这个情况对于巨行星来说,却是相反的。 对于木星和土星来说,旅行者号红外辐射器(Voyager/IRIS)可以估算出这些行星的热辐射通量。但是对于天王星和海王星来说,估算较为困难,因为很难确定的准确的shortwave albedo。
对于木星和土星而言,它们的有效温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平衡温度,也就意味着他们有一个巨大的内部热源,并且辐射的热量是吸收的太阳热量的两倍;对于海王星来说,这个比例是2-3,天王星没有发现内部热源。

Major planets Energy Radiation Budget
木星的引力收缩(Gravitational contraction or Helmholtz contraction
)是产生其内部热量的根源。
土星的质量只有木星的三分之一,因此没有足够的原始热量来解释其内部能量。
多余的这部分热量大概是通过释放引力能量来提供,即液态氦从土星内部的金属氢中分离出来。
如果没有这种分离过程,土星在不到太阳系年龄一半的时间内就会衰减到其目前的亮度水平。
奇怪的是,海王星上几乎没有类似于木星和土星上的内部能量来源,但是仍然拥有一个巨大的内部热储备。
Triton and Neptune海王星之间的潮汐相互作用也无法解释海王星轨道上的内部能量。
更有趣的是,天王星虽然它的大小、质量和大气温度预计与海王星相似,却没有内热源。
大气的能量传递方式
在巨行星稀薄的热层(Thermosphere
)中,能量以热传导的形式(因为opacity较小,辐射效率低)向下一直到能够发生辐射的高度(压力大于10微巴)。
然而,观测到的热层温度(至少在木星和土星上)需要除了太阳极紫外辐射(EUV)之外的额外能量输入。
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大气温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辐射平衡过程控制。在更深的对流层(约0.5~1 bar)中,这里光学厚度变大,温度梯度过大使大气层不再稳定,对流开始占主导地位。
在对流层
更深处,随着各种volatiles开始凝结,干绝热温度递减率受到潜热释放的影响而变小。
在对流层中,He和H2的opactiy远大于CH4,主导的热辐射贡献,一直到0.5~1 bar。甲烷的较弱吸收带、dust
和aerosol
在对流层的能量交换中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。
尘埃(或气溶胶)的来源仍不明确,在木星的研究背景下有时被称为 Axel dust或 Danielson dust。
它可能是由氨的光化学反应中肼凝结形成的光化学烟雾,也可能是某种被困在逆温层附近的外星物质(例如来自陨石、行星环等)。
在平流层
(p<0.1 bar)辐射传输仍然占主导地位。由于气体碰撞次数相对较多,局部热力学平衡(LTE)得以维持。
当大气的压力低于大约10 ubar时,由于热运动不再高效,局部热力学平衡(LTE)就不成立了。